冬至节气

2020-12-18

12月21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冬至”。北半球将迎来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。冬至俗称:“数九”、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。

 

冬至过节源于汉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《清嘉录》甚至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说。汉朝以冬至为“冬节”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“贺冬”,例行放假。

 

《后汉书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,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停业,亲朋各以美食相赠,相互拜访,欢乐地过一个“安身静体”的节日。

 

12.18内图1.jpg

 

冬至习俗

现在仍有很多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。各个地区冬至的习俗也不一样,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冬至的一些常见习俗。

 

1.吃饺子

每年农历冬至这天,不论贫富,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。谚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”这种习俗,是因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。至今南阳仍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谣。

 

2.吃羊肉

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。相传,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,觉得味道特别鲜美,赞不绝口。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。到后来,狗肉就慢慢转变成了羊肉,最好是再配上祛风防寒的中药。于是,冬至吃羊肉汤的习俗在四川地区广为流传。

 

3.红豆米饭

在江南水乡,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。相传,共工氏有不才子,作恶多端,死于冬至这一天,死后变成疫鬼,继续残害百姓。但是,这个疫鬼最怕赤豆,于是,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,用以驱避疫鬼,防灾祛病。

 

4.吃麻糍

麻糍,是浙江,江西的特产,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、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。麻滋阴干后蒸、煎、火烤、砂炒皆宜。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,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,其原料为上好糯米、猪油、芝麻、花生仁、冰糖等。麻糍香甜可口,食后耐饿,有着甜、滑的口感,且软韧、微冰。成品色泽鲜白,滑韧透明。

 

民谚说: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;今年冬令补,明年可打虎。”《易经》中就有冬至养生的说法,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,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。一般冬令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冬至后的“一九”到“三九”期间,也就是从12月22日到1月17日,一共3个9天,不仅强健身体,还能够消寒。

 

12.18内图2.jpg

 

饮食养生

1.饮食忌辛辣燥热

“气始于冬至”因此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节。此时在饮食方面宜多样化,注意谷、肉、蔬、果合理搭配。饮食宜清淡,不宜过食辛辣燥热、肥腻食物。

 

2.可常食坚果

冬至时节可多食些坚果。因为坚果性味偏温热,在其他季节吃容易上火,而冬至时天气较冷,多数人吃后不存在这个问题。

 

起居养生

1.勤搓手防感冒

在寒冷的冬至时节,常搓手对健康大有裨益。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,如劳宫、鱼际、合谷等。通过揉搓手掌、揉按手指可疏通经络,增强呼吸系统功能,预防感冒。搓手时间可长可短,贵在每天坚持。

 

2.常晒背以养阳

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,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外感性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。冬至时节气候寒冷,在阳光充足的时候,经常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。

 

3.暖双足防体寒

俗话说“寒从脚下起”,脚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。脚部一旦受寒,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,引起感冒、腹痛、腰腿痛、妇女痛经等病症,故寒冷冬至时节应格外重视脚部保暖。

 

运动养生

冬至时阴气旺盛到了极点,阳气开始生起,并逐渐旺盛。由于阳是从阴里面生出来的,只有当阴足够旺盛时,阳气才能生得更好。

 

因此,冬至后应注意运动不可过多,要在动中求静。假如一个人平时运动较多,在冬至前后就应适当减少运动量,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的变化,对身体也更好。冬至时可常做八段锦、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以养生。